广泛流行的通俗娱乐作品无疑与意识形态相关,而且是正相关:其商业的成功度同时是其编织的意识形态的密度和有效性的证明。
女性是一项发明。现代中国的发生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是发明了女性。当然女性是客观存在的,但是现代关于女性的所有概念,是现代化过程中由西方引进的。
对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文化的尊崇或挪用,便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无先例可循的困境使然,而且由于其主体表述大部吻合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、经济议程的内在需求。
今日之中国无疑正经历著一次历史性的巨变,正在艰难地通过一个历史的隘口。在急剧的现代化与商业化的过程中,女性的社会与文化地位正经历著悲剧式的坠落过程。中国的历史进步将在女性地位的倒退过程中完成。
把所有的社会结构、形态、价值进行批判,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去批判,而是既对整个结构,也对每个部分都进行了批判。我觉得这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阶段,但是辛亥革命也推动了这个批判的过程。
每个不同身份要求自己的正当性和合法性。这些东西都是在互动中发生的,今天依然在延续,只是不再是大规模社会运动,但还是在推动立法的改变和空间的打开。
戴教授多年从事电影、女性主义和政治研究,在这场演讲里,她延续以往富有感染力的修辞风格,以独特的视角带领学生重访历史,温故知新。虽然是对学生的演讲,但对于不同读者也有参考意义。
锦华在访谈中透露了她看电视剧的“独门秘籍”——先看剧情文本,然后“看完前三集,就直接去看大结局了。”作为学者,她提到了电视剧文化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:1993年。从这一年开始,电视剧这种特殊的大众文化开始重述历史。
我学电影的最后一个路径,无疑是最重要的路径,便是大量、反复地观影。我今天仍坚持:学电影的最佳途径是看电影。除了(电影)资料馆常规观摩活动,最幸福的就是80年代可说是频繁的各国“电影回顾展”。
美国政治是“双城记”:一城是华盛顿特区,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。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性、权力运作之所;好莱坞呢,则供给政治理念,它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。
对于半个世纪前出版的《女性的奥秘》,戴锦华说,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述的美国郊区生活家庭主妇的“无名痛”,“这本书具体针对着郊区化的过程中,中产阶级白人女性面临的社会性问题。”她认为现在的中国女性也开始面临做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的选择,以及这种“无名痛”。
瑞贝卡·卡尔认为,1913年的二次革命只不过是少数国家参议员之间的风波,不能算是革命,也不能说是失败。1913年不能算作是一个历史转折点。
早在“9•11”恐怖袭击之前,已有诸多美国学者论及国际恐怖主义是道地的“美国制造”,准确地说,是“好莱坞出品”。那么全球恐怖主义与大众传媒时代有怎样的关系?反恐意识形态的核心究竟为何?如何追溯其来源及其最终的蜕变与堕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