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最普世?美元、美军最普世。但美国说了,谁也不许学。
关于大师,关于经典,似乎都已聊得太多。什么叫大师?在李零看来,大师都是除旧布新、推倒重来、引领风气、开创局面的人;“大”是大格局。李零说,那时是有大师而没有“大师热”,现在是有“大师热”而没有大师;他还说,书,说得越热闹,越没人读。一个意思。所以,生于这平庸的承平时代,还是安静地读些书吧。大师不在,至少,他们的书还在。
中国的厕所,其来尚矣,石器时代、青铜时代,各个时期的发现都有,古今的厕所是一脉相承。“一个坑,两块砖,三尺土墙围四边”,是两千多年一贯制蔡伦之前,是用废简当厕简。从厕简到手纸到卫生纸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一般演进,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地覆天翻。人类的饮食、排泄是携手而并进,书籍、手纸也是比翼而齐飞。
燕京学堂不当不正,恰好选在北大的心脏地带,好像在天安门广场盖白宫,引来骂声一片。号称骨头硬的北大中文系,也扛不住商品经济大潮。一切为钱造事,一切为钱造势,还有人拿教育当教育来办吗?
研究传统,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。中国的历史遗产,虽遭破坏,还是相当丰富。古书也好,古物也好,古迹也好,还是集中在中国大陆。特别是尚未开发的地下资源,更几乎百分之百在中国大陆。特别重要的一点,是我们有人。中国人还在,不信邪的精神还在。
《易经》我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作,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,是西周筮占的经典;而《易传》则是战国秦汉新旧占卜杂交的产物。在《易传》的阐释下,《易经》成为了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。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,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,它们一静一动,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。
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出身的李零一直从事先秦典籍研究,李零式解读所强调的,恰恰是基于严谨考据,尊重原书词章,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,从而上升到义理。同时我们需要公允地评价两岸传统文化。
有人说,大陆沦陷,文化断裂,传统文化全都去了台湾,不但人去台湾,东西也去了台湾。比如“中研院”,那才叫人才济济;台北故宫,好东西全在那儿。这是不是胡扯呢?听北大教授为我们细细解读。
贵族的特点就是血统高贵。他为什么高贵呢,那就得问他爸爸,可是他爸爸前面还有爸爸,你一直追根刨底问下去的话,就像中国古书的一种讲法,假托神意编个瞎话。说他最老的祖奶奶吃了一种什么米,或者偷了一个什么蛋或者踩一个什么巨人的脚印,感孕而生。